文章

初中里,我写的作文

初中里,我写的作文

前言

对初中生而言,准备每场考试,投入最大精力的部分大概率是语文作文。一是因为初中阶段理科、英语都较为基础,且每道题分值不高,不容易出现大失误;二是语文写作能力区别于其他能力,其提高依赖于学生的天赋以及大量、高质量的阅读与写作实践,这是校内日常听讲、刷题难以满足的。加之“内卷”带来的评分标准“水涨船高”,考生必须考前背诵范文、练习套题、分析出题方向,才能保证获得理想的分数。

其中,准备范文最为重要。范文往往不是作文选中的“满分作文”,而是自己原创,或通过“新瓶装旧酒”、“旧瓶装新酒”等模式改编的“满分作文”、同学的优秀作文、名家散文、外文散文。这些作文最好经过自己的斟酌、父母的建议、老师的批评、考试的反馈。最终成为中考考场上手到擒来的制胜法宝。

新时代的初中生“生产”范文又多了一条捷径——利用AI。

我认为好学生必须学会用AI写作文,为什么?

AI懂什么是好作文。2024年6月时,我使用文心一言、ChatGPT 写作文,效果不理想,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 AI 不了解上海中考好作文的标准——在语言、逻辑、中心、文学性、真实性上。同时,他们的 “AI 味”也很明显。于是,我打算告诉 AI 什么是好作文。方法是将至少500篇经过我本人审核的好作文作为训练数据,微调出一个“写作机器”。后来,由于我有待提高的行动力,这个项目并没有落地。

然而,到了2025年,我庆幸自己没有花时间精力训练我的“写作机器”。我第一次阅读deepseek写的作文时,心中惊喜,这就是我想要的“写作机器”。后来尝试了多种 AI 后,我认为豆包最能胜任中考作文助手的工作。

显然,AI 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写出越来越理想的作文。

有人说,依赖 AI 写作会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却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依赖 AI 而丧失的能力正是未来会被 AI 代替的能力、不再珍贵的能力,而使用 AI 的能力却会越来越重要。针对作文创作,当你把“讲故事”的工作交给 AI ,你会把精力集中在安排结构、设定人物形象、布置呼应、伏笔、线索等等。你成为文章的总设计师,指挥 AI 这个施工队“此处运用细节描写”、“这里语言整散结合”、“这里应该放一句诗句”……这种分工明确的创作方式,既训练作者的许多写作技巧,又能节省大量时间。有了多余的时间,作者变可以进行更多写作尝试。数量有时胜于质量(阮一峰357期文摘1)。

更多人担心考场用 AI 写的文章会被检测出来判低分。我的观点是,考场套用一篇老师帮你写的作文,会不会判 0 分?对学生来说,背 AI 写的作文和背老师写的作文,需要的能力有没有区别?没有区别,那就同等对待。而据我所知,辅导机构老师卖原创作文的生意目前还有声有色。


笔者初中时也积累了几篇作文应对中考,其中倾注了不少心血。现在初中毕业,它们的使命业已完成。为了让这些作品再发挥一些价值,笔者将其整理,并附上部分提纲,发布在本站,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自行取用。

由于时间久远,无法找到所有终稿,文章可能存在漏洞,请谅解。


我们的故事不止一个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搬家之日,我正忙碌于物品的迁徙。却在不经意间,与一份尘封的记忆重逢。

  那是一只小小的游泳圈、一副略显陈旧的军棋,和一本泛黄的手抄拳谱,在斑驳的阳光下,静静地躺在一只木箱里。 记得上幼儿园时,我总是那个病恹恹的孩子,对运动充满了抵触。而外公,这位开了30年潜艇的退伍军人,却用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牵着我走向了泳池。一次,我偷懒假装游不动了。外公只是微微一笑,拉我上岸:“这不到100米长的泳池就把你难住了?我当年练游泳时比这要难多了——我们每天要横渡长江一个来回,至少有1000米!而且夏天正是长江浪大的季节,你要偷懒就被江水冲走了。锻炼身体没有毅力是万万不可的。”在外公的鼓励下,我又套上了游泳圈,坚定地走向了泳池。

  “连压雷下,小而有用;旅贴旗旁,大却不当”小时候外公总陪我下军棋,他教给我的口诀我至今能背诵。每一次对弈,他都会耐心地教我如何布局,如何预判对手。他常说:“下棋如做人,目光要长远,走一步想十步。不轻易被眼前的诱惑所迷惑。”现在才明白,外公是在用军棋,教我学会审慎与睿智,引导我走向成熟。

  初中生活紧张而忙碌,我变得心浮气躁,急于求成。这时,外公拿出了那本珍藏的手抄拳谱,教我练习陈氏太极拳。从“野马分鬃”到“白鹤亮翅”,再到“云手”,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深意。他告诉我:“太极讲究的是以柔克刚,后发制人。推手时,要用心去感受对方的力道,做到心镜如水。”在他的教导下,我学会了沉稳与冷静,明白了真正的强者不是一味地进攻,而是懂得在合适的时机出击。

  阳光依旧,岁月静好。我们的故事,不止一个。那些与外公共同编织的记忆,将成为我心中永恒的风景。

2024.1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提纲:
我们的故事不止一个

开头:
    环境描写(如:光线以一种温柔而矜持的方式洒落,尘埃在光束中轻舞)+回忆的缘起:搬家我和家人整理物品,我在一只木箱里面的杂物不经意看到了那副熟悉的军旗和一本泛黄的手抄拳谱。想起了外公在我小时候与我的故事。
中间:
    上幼儿园时,我体质较弱,不爱运动。外公便教我游泳锻炼身体。他是退伍海军,对我要求有些严格。我一次想偷懒说游不动了,外公没有骂我,而是讲了他年轻时在部队训练游泳,在武汉长江大桥附近横渡长江(语言描写)浪涛比游泳池大得多,鼓励我要坚强,不能退缩。我于是越游泳越好,有了强健的体魄。
    (以外公一句军旗口诀为这部分开头)上小学了,我做事有时目光短浅、不够谨慎,外公老是陪我下军旗,一开始我不会,外公慢慢教我。我一开始和外公对弈,只顾眼前吃对面棋子,却把大将暴露了,一直输得很惨,外公教我下一步要想十步,预判对手的想法,目光长远才能赢。
    初中时,学业越来越多,我有些心浮气躁,好胜心强,急于求成。外公带我打太极,教我陈氏太极拳的套路、推手、心法……(细节描写,有“野马分鬃”“白鹤亮翅”“云手”这类动作名称)。外公通过和我推手告诉我要沉住气,后发制人,心镜。
结尾:
    环境描写(可与开头呼应),升华主题,表达对外公和我这些故事的怀念,对外公的感恩和敬意。
换题:终于明白了/时光虽已逝去/你就是前行的动力/这一课,我终于学会

走自己的路

灵感来源于上海某区某年一模或二模英语某篇阅读,写作动机为1999年高考作文题“战胜脆弱”

  在我们班级,足球热如夏日烈阳。男生们体育课、午休、大课间乃至放学,无一不踢,甚至成立了“足协”,风靡一时。我曾是这场狂热之外的旁观者,直到一日被“足协”诚邀加入。

  初登球场,我笨拙得如同蹒跚学步的幼童,对足球的陌生让我显得格格不入。本来,我对足球没什么兴趣,只是来凑凑热闹的。可是,当我在一次尝试中不慎失误,对方主力那句“菜就多练”,宛如一把无形的火,点燃了我心中沉睡的好胜之魂。那一刻,我暗暗发誓,定要在这片绿茵场上,超越那道身影。

  自那以后,每一次踢球,我都全力以赴,仿佛是在与时间赛跑,与自我较劲。一个月的光景悄然逝去,我的球技虽有所精进,却依然未能超越那位对手。然而,每当目睹他人精彩绝伦的射门,我的心便如烈火煎熬,对胜利的渴望愈发强烈。

  我将更多的光阴与汗水倾注于球场,以至于课堂上,我常常在疲惫的瞌睡与运动的余韵间徘徊,学习效率如同秋日的落叶般悄然滑落。

  期中考试的成绩单,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将我拉回现实——退步十名,赤裸裸的数字,如同冬日的寒风,凄神寒骨。尽管心知肚明——这一切皆因足球而起,但倔强的我仍不愿意承认,我输了。

  那天放学,无心再去踢球。揣着低沉的心情,跨上归家的单车。昏黄的暮色下,我用力蹬着踏板,发泄着胸中的郁闷。

  骑了不远,前方隐隐约约有一个人。我瞧得出,他骑得比我稍慢一些。于是我心生一念,决定来个比赛,追上他。这条路我常走,知道大约还有一公里才需要转弯。

  我开始越骑越快,离他越来越近。几分钟后,眼看就要赶上他了,于是我又一次提速,拼尽全力。终于,并超越了他。此刻,我无比畅快。

  然而,当我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早已错过了转弯的路口,已经多骑了五六个街区。不得不掉头,原路返回。

  原路返回,我慢慢骑着,一边思索——我奋力追赶别人,却错过了属于自己的道路,得不偿失。

  我笑了,我原本不热爱踢球,只是为了和满足好胜心而不计后果地投入,落下了学习;一如我所追赶的骑行者,与我前行的目的,并无关系。

  无论在哪个方面,总会有人在你前面。你应该做的,只是专注于自己的目标,走好自己的路。唯有抵制诱惑,忍受孤独,才能迎来自己的春天。

2025.1.5

无题

灵感来源于王阳明

  小学几年里,对我教育最大的一门课,是每周一次的社团课——快乐农庄。没错,就是学种菜的课。

  教学楼三楼的尽头,一扇大木门悄然伫立,顶上挂着“快乐农庄”四个大字,宛如一扇从校园通往“世外桃源”的秘密之门。每当周五的社团课铃声响起,“快乐农庄”便成为了最受欢迎的去处。而教这门课的黄老师,正是那平日里授课风趣幽默的《自然》老师。得益于我对《自然》课的认真态度,黄老师破例让我加入了这令人向往的“快乐农庄”。

  步入农庄,仿佛踏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这里绿草如茵,花香四溢,各式蔬菜在阳光下竞相生长,一片生机勃勃。我们被分成几个小组,每组负责一块小小的田地,彼此间暗暗进行着无声的较量。

  记得那次,我们小组满怀激情地种下了番茄、土豆和青菜的种子。起初,由于我们认真聆听老师的教诲,学得格外迅速,从种菜、浇水到施肥、除草,每一步都做得井井有条。两周后,我们的菜苗率先破土而出,绿意盎然,让我们信心倍增,仿佛胜利已在眼前。小王、小刘和我时常聚在一起,兴奋地讨论着丰收时的盛景,言辞间满是得意与憧憬,却不经意间犯了致命的错误——把水浇多了。

  当再次踏入农庄时,眼前的景象却令我们心如刀绞:其他小组的菜苗纷纷破土,而我们地里的菜却烂了大半。我们三人面面相觑,心中满是懊悔与无助,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这时,黄老师走到了我们身旁:“孩子们,种菜如做人,需脚踏实地,不可急功近利。记住,每一次疏忽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我们羞愧地低下了头,虚心接受了老师的批评。黄老师慷慨地给了我们新的种子,鼓励我们重新开始。这一次,我们不再轻敌,每一次浇水、施肥都小心翼翼,生怕再犯同样的错误。

  学期末,收获的季节来临。虽然因起初的疏忽,我们的进度落后了两周,但凭借着不懈的努力,我们最终收获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品尝着自己亲手种出的有机番茄,那份甘甜直入心底,我深刻体会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真谛。

  上初中后,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读到了王阳明《传习录》中那段关于种树的话语:“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啊,这为人处世的深刻道理,我在“快乐农庄”种菜的经历里早已有了切身的体会。原来,这“快乐农庄”不仅是一片种植蔬菜的土地,更是一片栽培心灵、启迪智慧的沃土!

2024.11.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提纲:
开头:
小学几年里,对我教育最大的一门课,是每周五一次的社团课——快乐农庄。
没错,就是学种菜的课。
教学楼三楼的尽头,一扇大木门,顶上挂着“快乐农庄”四个字,有着“世外桃源”般的神秘感,吸引着无数好奇的同学。“快乐农庄”也就成为了最热门的社团课。而教这门课的黄老师,是教《自然》的。我是我们班《自然》学的最认真的,黄老师就让我进入了“快乐农庄”。
中间:
1、“快乐农庄”的环境描写
2、主要事件:在农庄种番茄、土豆、青菜。同学们被分成小组,每组负责一块地。小组之间互相比赛。
一开始我们组的同学因为认真听老师教导,学得很快,认真种菜、浇水、施肥、除草。我们的菜在前两周长得比其他小组都快
看到我们组的菜发芽这么快,我们自信地觉得一定能拿第一。小王、小刘和我开始想象丰收时的景象(语言描写),得意洋洋,竟然忘记浇水了。
下一周上课时,别的小组的菜陆续发芽了,我们地里的菜却死了一半。小王、小刘和我面面相觑,不知所措,难过极了。
黄老师指出了我们的错误(语言描写),我们虚心接受了。黄老师给了我们新的种子,让我们重新播种。这一次我们再也不敢马虎了,之后的几次课都加倍仔细地照顾菜苗。
学期结束前,该收菜了。我们虽然一开始因为胡思乱想好高骛远而失误,比别的组进度慢了两周,但因为我们认识到了错误,尽力补救,我们收获的菜拿到了是第三名。
我们开心地品尝自己种出的有机番茄,甜甜的。我明白了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能好高骛远,踏踏实实浇水施肥,就会有收获。
结尾:
上初中后,读的书多了。在王阳明的《传习录》中读到“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啊,这为人处世的深刻道理,我在“快乐农庄”种菜的经历里有了切身的体会。这“快乐农庄”不仅是种植蔬菜,更是栽培我的心灵!

我的读书故事

三模重写作文,尝试新的语言风格,半失败作品,使用deepseek。此作文没有重视,因为三模各校出题,中考不可能再出读书类作文,否则引发质疑

  回家,发现我的书不见了。

  是案头那本浅白色封面、硬壳精装的《边城》不见了。它去哪了?是不是妈妈发现我看闲书,把它没收了?

  想来,这本书的消失,竟与它的出现一样,神秘。

  前次月考失利后的夜,我伏在书桌前,窗外夜色浓得如同研不开的墨,台灯的光晕圈罩住疲惫而茫然的自己。就在这无措时分,桌角一本不知哪来的《边城》映入眼帘,封面上的一叶扁舟,在素洁的底色上如飘摇轻羽,竟像极了我此刻悬空无依的心绪。随手翻开,沈从文笔下那湘西世界仿佛淡雅的画卷徐徐铺展——翠翠与祖父依水而居,日子亦如溪流般透明舒缓。晨曦微露,薄雾如纱轻笼着沱江,老船夫便已立在船头。他古铜色的手握着长长的竹篙,只轻轻一点岸边青石,那小小的渡船便如游鱼般滑入绸缎似的水面。他载着赶集的乡人、负重的商贩,竹篙一沉一翘,船头便破开粼粼波光,复又平展如初……他们祖孙的生活,仿佛就是这山水的一部分,如草木随季荣枯般坦然接受着晴雨风霜,不染半分尘世的喧嚣与焦灼。读罢掩卷,窗外夜色里似乎浮动着温润水气,而沈从文先生那支笔,已悄然点化了我心底的淤结。自此,《边城》便成为我案头的挚友,每当困顿迷茫之时,我就翻开它接受一次心灵的荡涤。

  正凝神思忖间,门轴一声轻响,妈妈推门而入——她手中,赫然是那本《边城》!我心头一紧,暗料是“兴师问罪”来了。她却轻轻翻开书页,指着我留在空白处那些铅笔小字:“我细细看了你的批注……”

  “妈妈,这书该不会……是您放在我桌上的?”

  妈妈嘴角漾开一个柔和欣慰的笑容:“我也很惊喜你会喜欢沈从文,你的眼光真不错,这本《边城》就送给你了。”

  我的书安然归位,窗外月光如水流淌,温柔抚过书脊——这世界纵有风雨,文字深处却自有渡人过河的舟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提纲:

我的读书故事

开头一句话独立成段,设置悬念:放学回家,发现我的书不见了。
我写字台上的浅白色封面、硬壳精装的《边城》不见了,它去哪了?是不是妈妈发现我看闲书,把边城没收了?

中间(回忆我以前读《边城》的经历):一次考试没考好,夜晚,我写作业到很晚【环境描写】,身心疲惫,对未来迷茫,对生活不知所措【心理描写】,看到桌边一本书,封面上是一叶扁舟,在留白的背景下仿佛孤单而飘忽,像极了我现在的心情,我拿起翻了翻,被里面老祖父的生活方式吸引了【优美语言概括书中老祖父的生活情节,突出他们与世无争,亲近自然、乐观淳朴】,一口气读完了一本书,心情大好,对生活改变了看法,对沈从文大为钦佩。从此边城长久地激励和影响着我,它一直被摆在我的案头,我随时(尤其是遇到困难时)翻阅。

忽然妈妈推门进来了,它手里正是那本《边城》,我以为她来兴师问罪了,她却翻开书说:“我看了你书上的圈画和批注……”【妈妈竟与我讨论起来】我颇为感动。

“这本书该不会就是你放在我书桌上的吧?”
妈妈露出()()一笑,“我还是很惊喜你会喜欢沈从文,你的审美品味不错。”
结尾:升华,点题、卒章显志、呼应开头等
 

不期而遇的温暖

纯属虚构

  在一个冬日的午后,阳光透过图书馆的落地窗,斑驳地洒在静谧的书架上。我走进这座知识的殿堂,希望能在这片书海中寻得智慧的灯塔。

  穿过一排排整齐的书架,我来到了物理学专区。正当我从书架上拿起一本书翻看时,一个声音亲切地传来。我抬头望去,只见一位穿着古朴、年近七十的老者。他头发花白,但眼神深邃而澄澈。

  “小伙子,你对物理学感兴趣吗?”他轻声向我打招呼。我有些惊奇,点点头。“那这本书你一定会喜欢。”说着,他从书架上取下一本精装的大开本图书,递到我的手中,黑色的封面上写着《物理世界奇遇记》——乔治·伽莫夫。

  我翻开书页,立刻被目录上有趣的课题吸引了——“量子丛林”、“快乐的电子部族”、“ 参观‘原子粉碎机’”……“这本书有意思吧。我上学时就是看了这本书,才认准了我这辈子要为之奋斗的事业——物理学。”我正快要沉浸到书中时,这位老人开口。“后来我当老师时,也一直推荐学生们读这本书,我很多学生现在都成为科研工作者了。”说到这里,老人脸上浮现了自豪的神情。

  原来,他是一名退休的物理教师。交谈中,我得知他年轻时充满激情,喜欢引导学生不拘泥于课本,广泛阅读,探索物理学的奥秘。如今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仍致力于对青少年的科普工作。真可谓诲人不倦啊!

  我们相谈甚欢,仿佛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当我准备离开时,他提醒我别忘了借走那本书。我感激地向他道谢,忽然注意到他手中拎着的一个大大的包。

  我好奇地凑过去一看,只见包里装满了各种图书。他告诉我,这些书都是他帮一位邻居借的。原来,他每周都会来图书馆借书,不仅自己坚持阅读,还帮助那些行动不便的邻居们借书还书。他的善举让我再次感受到了温暖的力量。

  离开图书馆时,夕阳已经西下。我手中捧着那本《物理世界奇遇记》,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敬意。这位老者不仅让我在书海中找到了智慧的灯塔,更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了一份不期而遇的温暖。这份温暖如同冬日里的阳光般明媚,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突破局限

纯手打作文,无 AI 成分,写着玩,考试没法用

突破思维的局限,从构思一篇作文开始。——题记

  蚕宝宝被裹在白白的蚕茧里,我盯着它发了会呆。回过神来,目光又停留在这白白的作文纸上——题目是“我,被看见了”,这真是一道难题,我该写什么呢?

  再读一遍题,闭上眼睛细细品。被看见,必是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比如登珠峰;或至少是引人注目的事,表演、比赛、演讲……总之是遇到困难欲放弃,受到鼓舞重新振作努力,最终大放异彩悟出人生真谛。这些奇遇,我却都不曾经历。只好开始编造写了两行,发现文字干涩,终放弃。回头看那蚕茧,还是静静的躺在那里,想必蚕也不愿一直被茧所局限。

  末了,心中道:何必“为赋作文强说愁”。我划掉先前几行文字,决心重新选材。意识到我陷入了思维定式的局限,这一次,我要突破它。既然想不出“我,被看见了”,何不试试写“‘我’被看见了”。“我”可以不是我,我化身为别的东西,被人看见,便顺理成章。我大喜。于是思绪飘飞,“我”化身为窗外一只逗号一样的小鸟,被树下玩耍的孩童看见,颇有趣,但我不曾再蓝天中飞翔,猜不透鸟儿的心思;“我”变成一枚白昼的月亮,被地上孤独叛逆的诗人看见,极浪漫,但月球离我有三十万千米,我甚至看见过它的一面;“我”化作一纸肆意洒脱的《上虞帖》,被博物馆里屏息驻足的男女看见,甚厚重,但王羲之隔我有千年之久,我恐难体会书圣的心境……我,聪明的,到底该成为什么呢?突然,眼皮子底下好似什么东西动了动,原来一只蚕竟趁我不注意,撕扯蚕丝,拓开了一条缝隙。我猛然抬头,“就成为一只蚕!”这蚕是我亲手养大的,离我是这样近,于我是这般熟悉。我就化身为一只白白的蚕,奋力地爬行、不倦地啃食、耐心地吐丝,最终勇敢地破茧,蜕变,得以起舞于空中。

  墨迹落于白白的纸上,文章铸就,破茧成蝶。

我要飞得更高

笔者中考前夜临时准备的作文,根据真实经历改编,by 豆包

  穹顶银幕上,航天员在失重舱内划出银蓝弧线,舷窗外旋转的地球美得惊心动魄。那一刻,一颗种子在我心底悄然生根。

  展厅里,锈迹斑驳的返回舱镌刻着九死一生的冒险,长征火箭模型直指穹顶。当看到电子屏中悬浮的细胞在营养液舒展,我突然读懂:星辰不只是浪漫的诗行,更是人类用科技丈量未知的勋章。这份震撼,让我攥紧了”神舟筑梦”科创大赛的报名表。

  备赛的日子里,实验室的灯光常与星光作伴。我反复推演火星着陆器的气动外形,碳纤维碎屑沾满衣襟;逐行调试避障算法的深夜,代码的绿光在瞳孔里明明灭灭。记得实验前夜,我抱着重新组装的模型蜷缩在操作台旁,听着窗外雨声,看着控制台规律闪烁的指示灯,忽然懂得:航天征途本就是由无数个这样执着的夜晚堆砌而成。

  决赛现场,激光笔掠过沙盘上的火星地貌,我用略带颤抖的声音拆解”死亡七分钟”。当评委对自主避障算法投来惊喜目光,当”一等奖”奖牌坠上脖颈,我忽然想起展厅里那枚伤痕累累的返回舱——所有穿越大气层的灼烧,都是为了更壮丽的抵达。

  如今,书桌上的着陆器模型在月光下泛着冷光。我知道,飞向深空的梦想,需要代码编织轨道,用实验浇筑阶梯。未来,我愿做万千航天人中的微光,在浩瀚星河里,让中国红绽放得更远,更高。

我也是一缕微光

笔者中考“相互成全”使用的作文,根据一次志愿活动改编,在 25 奉贤一模题基础上创作

  目之所及,唯无垠之黑暗,再无他物。我的手在空中摸索着,望寻得一丝倚靠,却什么也抓不住。无助与恐惧油然而生。   好在这只是一场“盲人定向行走体验”。脱下眼罩,我长舒一口气,这次做“盲人”的经历让我真切感受到光明的珍贵——我下定决心,要为那些不幸的视觉障碍者做点什么。

  假期里,我如同一片随风飘荡的树叶,偶然间落入了知识的海洋——图书馆。那里,一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如磁石般吸引了我。海伦·凯勒对生命的热爱和不屈的意志,令我心中涌动着一股暖流——我要为盲人做些什么,哪怕只是一点微不足道的帮助。

(两种开头)

  于是,我报名参加了图书馆视障阅读中心举办的“盲人诗词大赛”活动,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初时,我以为这只是简单的指引与陪伴,未曾想,这竟是一场心灵的触碰与交融。

  活动当天,阳光透过窗棂,洒下斑驳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我负责陪伴几名盲人参赛者,李阿姨是其中之一。李阿姨虽然看不见,但她对诗词的热爱却如火如荼。在比赛前,她紧张地问我:“孩子,你能再帮我读一遍《静夜思》吗?”我温柔地应允,轻声读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阿姨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好像在用心感受诗句中的意境。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她心中的月光,明亮而温暖。

  在准备过程中,李阿姨表现出色,但有一道题目难住了她。题目要求她根据描述选出是哪位诗人的作品。李阿姨犹豫不决,我轻轻握住她的手,“别怕,我们再读一遍题。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诗人以自然为友,追求心灵的宁静。”李阿姨恍然大悟,脱口而出:“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那一刻,她仿佛跨越了黑暗的障碍。

  比赛结束后,一位名叫小杰的盲人少年找到我,他凑到我耳旁,羞涩地对我说:“谢谢你,哥哥。虽然我看不见,但你的声音让我感受到了世界的美好。我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像你一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帮助别人。”我的眼眶湿润了。原来,我的小小努力,竟然在别人的心中种下了爱与希望的种子。

  晚上,走出图书馆的大门,与盲人朋友们告别,四顾之际,正遇上黑夜中点点的星光。我脸上浮起了幸福的微笑——今天,我也成为了一缕微光,为盲人黑暗的世界增添了一抹色彩。

2025.1.5

后记

整理时浏览了一遍,许多文章还有很大进步空间,有几篇文章也记录了我的真实生活,重读之际也有收获。

前言所述范文“生产”法,乃笔者初中对于作文之个人解法,笔者深知其违背了文科、文学、写作的本质,但针对中考拿分之大事,此乃较优解。升学考试评价体系与文学之真意相遇之日,乃文学人才涌现之时,其余学科亦如是。

2025.8.19 香港艺术馆艺术品

本文由作者按照 CC BY 4.0 进行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