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结——我上中落榜的原因
从 6 月中考、估分,到自招考试、签约、公示、查分、录取,不少学生和家长的心情,可谓一波三折。到 6月17日 所有批次结果公布,尘埃落定。此时梳理一下心绪,做个小小的总结。对我、对将来中考的读者,是有益的。
先解释一下标题的意思:
- 笔者分数700+ 超过上中到区分数线
- 但自招录取了进才中学
- 去年听过一个高考经验分享讲座,一位学长的题目叫“我清华落榜的原因”(他好像考上交大),很有意思,遂借鉴
- 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说实话,得知上中到区分数线时,确实有种吃了达芬的感觉。当然,现在想来,这跟后悔自己没彩票中奖、开箱出金别无二致。况且,我其实没为考四校付出过努力。
格局打开,对这次美中不足的中考,我总结出几个教训:
1.要树立远大志向,相信一切可能性
好学校的学生,容易因为周围牛人多,就怀疑自己的实力。平时,这能激起你的上进心,是好事,但在报志愿时,不能再妄自菲薄,而要清醒地认识自己——拿个计算器,自己学校有几个人比你强?区里同水平的学校几个?规模多大?敢报这所高中的又有多少 percent ?到区的名额够不够?
另外,初三的一模、二模、三模,对中考基本没啥参考价值,因为考试导向完全不同。在当今中考题目灵活化趋势下,模考的命题和阅卷标准越来越难与中考靠拢。加之每场考试的不确定性,千万不能因为模考成绩给自己设限。
如果动力不足,多想想这些:
- 普通学校:你为学校争光,名校:学校为你增光
- 越好的学校,越能让你在不知不觉间,不由自主考上清北复交
- 学校档次决定同学质量
2.估分找老师
今年出分后,身边的同学估分没几个准的。
很多年前的高考,是先填志愿再考试,学生估分要找老师,因为老师最了解自己学生的水平。厉害的老师考前就知道学生的分数。
现在的中考,都是考后报志愿。好处是理科估分容易多了,坏处是学生估分不问人了,自己网上查查答案就估完了。文科让老师估分是很有必要的,相较于以前的高考,现在老师至少能看到试卷,还能听你说说发挥情况,根据你平时答题的德性,大概率估的比你自己准。如果和自己估分相差大,取个平均值也未尝不可。
3.展示自己真实水平,不当演员
这一点是上一点的基础。在学校里“演员”偶有遇到,一般目的为 装* 或 管理预期 (二者相反)。这会大大提高老师正确判断你实力的难度,故极不推荐。这点和第1点第二段不矛盾,因为老师判断你的水平不止通过考试,作业态度、课堂表现、身体状况都是影响因素。
4.成功是需要等待的
自招最大的吸引之一源于他的“早”,人们往往倾向于提前享受、提前安心。少数人选择承受风险与漫长的等待、焦虑,他们有资格换来更大的回报。
5.为确定性而努力
做好这一点,前面4点就都不用考虑了。
题目会变、对手会变、分数线会变,中考唯一的确定性是绝对高分。
如果考到725+,估分就不可能低于710,第一志愿必填四校,必定录取。
听起来很简单,其实也不难。
如果你还没中考,我相信你,能做到。